講到大稻埕的茶故事,有人想到改編自謝里法小說的時代劇《紫色大稻埕》,也有人想到張季雅的漫畫《異人茶跡4:茶迷大稻埕》。然而,最好的聽故事方式,可能是參加一場大稻埕導覽,親自走入歷史現場。
週六上午,台灣走讀執行長周季五老師導覽的「IN大稻埕.訪茶之旅」,在捷運北門站3號出口集合。季五老師開場破冰時,詢問幾位客人參與這場導覽的動機。印象比較深刻的是,有客人在服務長者的社區據點工作,針對服務對象開設飲茶與咖啡課,因此希望透過這場導覽充實茶知識,甚至帶社區長輩出去訪茶。這也啟發我們,有潛力的導覽內容,還有許多應用場景值得開發。
這次導覽共兩小時,第一個小時介紹大稻埕茶產業的歷史背景,重點在貴德街的李春生紀念教會、陳天來故居(錦記茶行)等處。其中一個關鍵故事是,1862年淡水開港通商之後,英國商人陶德(John Dodd)與買辦李春生攜手引進福建安溪的茶種,在大台北山區推廣種植。


季五老師的解說內容相當豐富,並以平板電腦展示補充資料,導覽風格幽默風趣,喜歡與客人互動。季五老師說了兩個驚人的數字:1869年,陶德銷往美國紐約的「福爾摩沙烏龍茶」(Formosa Oolong tea)高達21萬斤,獲得商業上的巨大成功。另外,當時大稻埕曾經聚集近兩萬人的撿茶女,不只改善家境,也成為當地市街的消費人口。從這兩個數字,可以遙想大稻埕茶產業的昔日繁華。
第一個小時可說是大稻埕茶知識的入門課,第二個小時則是茶產業五感體驗的進階課,主要走訪三家歷史悠久的老茶行,包括有記名茶、新芳春茶行、林華泰茶行,體驗內容多元豐富,包括:
視覺方面,在有記名茶看到數十年歷史的焙籠與焙窟。
聽覺方面,在林華泰茶行聽到啟動大型烘茶機的運作聲。
觸覺方面,在(市定古蹟)新芳春茶行觸摸到日治時期的建築外觀。
嗅覺方面,在有記名茶的潮流吧檯Wangtea Lab聞到陣陣茶香。
味覺方面,在姚德和青草號試飲順口回甘的青草茶。




即將結束之際,有客人表示這次的小旅行意猶未盡,期待開成三小時的導覽。但我有不同想法,因為一般人的專注力有限,連續走三小時可能有點累,反而期待將大稻埕的茶主題,擴充為兩次各兩小時的導覽,慢慢散步品味。
訪茶之旅的適合對象:想認識大稻埕或茶產業的朋友,可以攜伴參加、情侶約會、親子共學、帶長輩懷舊,也可以一個人報名。
活動推薦:IN大稻埕·訪茶之旅 https://taiwanwalks.boostime.me/activities/1d94rgfg
留言